-
南通市一季度限额以上消费稳步回升 招商引资注入增长动能
2024年一季度,南通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7.14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同比回升5.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消费市场的稳步回升,得益于招商引资成效显现及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城乡市场协同发展,重点行业活力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城乡市场协同发力,消费基础持续夯实。城镇市场作为消费主力,一季度限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2%,增速同比加快6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城市商圈升级、新型消费场景拓展及品质商品供给增加。随着城市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等载体不断完善,家电、家居、数码产品等升级类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农村市场潜力加速释放,限上零售额保持稳定增长,增速同比加快3个百分点,电商下沉、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及农村消费环境改善,推动农村居民消费从生存型向品质型转变,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更加顺畅。 二、行业结构持续优化,重点领域增长提速。批发零售业作为消费市场的支柱行业,一季度限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9%,增速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传统商超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网络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大宗商品如汽车、石油制品等销售稳定回升,带动批发零售业整体复苏。住宿餐饮业呈现快速回暖态势,限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6.7%,增速同比加快7.5个百分点,成为消费增长的亮点。随着文旅市场复苏,节假日消费、夜间经济等带动餐饮住宿需求攀升,特色餐饮、品质住宿等供给增加,有效满足了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 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增长动能不断增强。在招商引资带动下,一批新型商业项目落地运营,推动消费场景创新。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快速渗透,线上订单线下配送的“小时达”服务覆盖范围扩大,提升了消费便利性。绿色消费、智能消费等趋势明显,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节能环保产品销售占比提升,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同时,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需求增加,主题乐园、文创空间、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四、政策与招商双轮驱动,消费环境持续优化。南通市出台系列促消费政策,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消费促进活动等方式,直接提振市场信心。招商引资工作聚焦商贸流通领域,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入驻,丰富消费供给。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支持中小微商贸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消费供给体系。交通物流、支付结算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消费市场平稳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五、区域消费辐射能力提升,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作为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南通市依托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消费协作,推动区域消费一体化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展示等外贸新业态发展,让居民足不出户即可购买全球商品,丰富了消费选择。同时,本地特色产品通过展会、电商平台等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本地消费+外部输出”的双循环格局,进一步增强了消费市场的韧性。 六、消费信心稳步恢复,市场预期持续向好。随着经济环境改善和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消费意愿逐步增强。一季度,南通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保持在景气区间,反映出居民对未来消费市场的乐观预期。企业端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加大新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供需两端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消费市场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下阶段,南通市将继续聚焦消费提质扩容,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优化城乡消费布局,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08-12
-
南通通州建筑业冲刺千亿元大关 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驱动
近日,南通通州区建筑业大会明确,今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将冲刺1000亿元,同步实现地方税收超1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江苏省领先。作为南通通州支柱产业,建筑业通过招商引资强化产业链协同,依托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正以稳健态势向千亿目标迈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产业根基筑牢发展底气。南通通州建筑业拥有深厚发展积淀,作为区域传统优势产业,长期以来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12年,全区建筑业完成总产值854亿元,已展现出强劲的产业实力。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从勘察设计、施工建造到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为冲刺千亿元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政策引导强化招商引资。南通通州始终将建筑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专项激励政策,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引进建筑科技、绿色建材、智能建造等领域优质项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鼓励本地建筑企业与外来优势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三、龙头引领带动市场拓展。南通通州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其中多家企业具备特级、一级资质,在国内外市场承接了众多重大工程项目。企业凭借过硬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多次斩获全国性奖项,2012年即获得包括“鲁班奖”在内的14项全国大奖,彰显了行业认可的质量实力。龙头企业通过跨区域布局,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带动中小建筑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了“龙头引领、梯队跟进”的良好格局。 四、质量品牌铸就核心优势。南通通州建筑业始终秉持“质量第一”理念,将工程质量作为产业生命线。“鲁班奖”等国家级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工程质量的高度肯定,更成为通州建筑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全区建筑企业持续强化质量管理体系,推广标准化施工,在超高层、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进一步提升了“通州建筑”的品牌影响力。 五、创新驱动赋能产业升级。面对行业发展新趋势,南通通州建筑业积极拥抱创新,推动传统建造向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转型。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施工技术和装备,在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绿色建材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还降低了能耗和环境影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六、综合贡献支撑区域发展。建筑业作为南通通州的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除直接实现地方税收超10亿元外,还带动了建材、物流、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同时,建筑业的持续发展也为区域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七、前瞻布局谋划长远发展。围绕千亿元产值目标,南通通州正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规划,聚焦高端市场和新兴领域,鼓励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参与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高素质建筑人才队伍,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全方位布局,南通通州建筑业有望在保持江苏省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2025-08-12
-
南通通州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达112个
南通通州湾聚焦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已累计落户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2个,产业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区域经济呈现稳健增长态势。作为南通江海联动开发的重要载体,通州湾自开发建设以来,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推动产业、港口、城市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2012年,南通启动通州湾开发建设,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的目标,按照“港口引领、产城融合、科教兴海”的思路推进各项工作。经过多年发展,通州湾已从基础开发阶段迈入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的关键时期,成为南通推动江海联动、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发展定位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依托港口资源优势,打造集产业、港口、城市于一体的现代化滨海新区。 二、产业发展与项目建设。通州湾始终将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引进基地型、引领型龙头项目。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推动能源、航空、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重大项目签约落户,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注重项目投产运营和效益发挥,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项目相继投入运营,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的雏形,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特色园区与新兴产业培育。在产业布局上,通州湾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中南高科产业园、纳潮河总部经济带等平台载体全面拉开框架,为产业集聚提供了空间保障。围绕高端装备、大宗物流、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方向,通州湾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推动相关产业从分散发展向集群化、特色化转变,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四、未来发展方向与规划布局。当前,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的成立为发展带来新机遇。下一步,通州湾将坚持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品质和承载能力;持续聚焦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加速产业集聚。同时,积极争取将通州湾建设纳入国家相关发展规划,推动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书写江海联动发展新篇章。
2025-08-12
-
南通投资16.65亿推进干线公路建设 构建高效交通网络
南通2024年干线公路建设计划投资16.65亿元,通过构建“外成环、内成网”的路网格局,提升干线公路与其他交通方式及城市、园区、重要节点的衔接效率,为区域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交通基础。 一、交通网络基础坚实。2016年底,南通公路总里程已突破1.8万公里,公路密度达226.13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省处于前列,“五横八纵”的普通干线公路网络基本成型。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7万公里,密度达2.1公里/平方公里,在“村村通”等级公路基础上,正逐步向居民集中居住点、农村经济节点延伸,并与国省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实现互联互通。 二、年度建设目标明确。2024年,南通干线公路建设将聚焦构建“外成环、内成网”路网格局和提升有效衔接能力两大方向,重点推进3个续建项目和9个新开工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南通对外交通联系、城市组团间快速通联、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以及对重要节点、枢纽的支撑服务能力。 三、农村交通建设同步推进。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内容,2024年南通将完成80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275座农桥改造。这一举措将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和农民安全便捷出行奠定坚实基础。 四、中长期规划擘画蓝图。“十三五”期间,南通干线公路计划总投资169亿元,建成通车321公里,使总里程达到1550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300公里,占比83.9%,一级公路乡镇通达率达97%。农村公路方面计划投资42亿元,建成乡村公路双车道四级路3205公里,改造桥梁702座,全市乡村公路双车道四级路比例将超过38%,路网规模和密度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南通持续加大公路建设投入,不断完善路网结构,将进一步释放交通区位优势,为区域产业升级、城乡融合发展和群众便捷出行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南通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实现更大跨越。
2025-08-12
-
南通滨江新区深化沪通产业联动 构建长三角北翼发展新高地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南通滨江新区(五接镇)以招商引资为核心抓手,加速对接上海高端产业资源。通过聚焦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滨江新区推动产业结构向“轻、高、绿”转型,强化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打造上海北向发展的关键支点。 一、精准对接上海产业转移 2023年,滨江新区组建专项招商分队赴上海,与天安集团、宝达集团等企业就旅游项目开发达成合作意向,并与嘉定区探讨产业梯度转移路径。当地提出“门框子”与“门里子”协同发展理念,通过产业链互补实现区域协同。例如,厦门象屿集团和香港天虹集团通过并购盘活当地破产企业资产,推动传统产能“散转聚”升级。 二、构建多层次招商服务体系 滨江新区推出“全年12+20”招商计划,即举办12场专题推介会和20场小型洽谈会,依托通州区数字化招商平台提升效率。实施重大项目领导挂钩制,通过首问责任制和全天候服务化解落地瓶颈。2023年一季度,全区新开工项目4个,包括投资8000万元的光学仪器项目,其首期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 三、供给侧改革驱动绿色转型 在淘汰8家落后产能企业和7台燃煤锅炉的基础上,滨江新区重点培育生态农业品牌。“开沙牌”大米、西瓜等农产品成功注册,定位上海高端消费市场,强化“后菜园”供给功能。同步推进的华腾光学等项目,标志着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 四、科技赋能提升产业能级 通过“云招商”模式,滨江新区引入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全年计划推动20家以上企业技术升级。当地明确以“调优、调强”为目标,推动重点行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2023年已促成多个跨区域合作案例,为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5-08-12
-
南通港货物吞吐量创新高 招商引资与基建升级激活发展动能
南通港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完善基础设施等多元举措,2014年货物吞吐量实现突破性增长,不仅创下历史新高,增长幅度亦高于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平均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深水航道贯通构筑发展新优势。长江深水航道延伸至南通境内,大幅提升了大型船舶的靠泊与接卸能力。以此为契机,当地引导港口企业推进码头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通过结构加固等工程,港口通过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靠泊等级进一步提高,为吸引大型货轮、扩大货物吞吐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货种结构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金属矿石、煤炭、矿建材料作为南通港传统主力货种,2014年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继续发挥支撑作用。同时,水泥、化肥、粮食等货种吞吐量实现大幅增长,成为拉动港口吞吐量提升的新兴力量,货种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有效增强了港口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三、综合运输体系助力效率提升。随着南通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区域内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综合运输网络不断完善。这一体系不仅缩短了货物集疏运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还进一步拓展了南通港的经济腹地,为货物吞吐量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政策环境优化激发港口活力。当地通过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出台系列支持港口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港口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在外部经济形势复杂的背景下,政策红利有效激发了港口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推动港口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实现了平稳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5-08-12
-
南通海门高新区沪上签约十项目 总投资20亿推进产业升级
南通海门高新区近日在上海举办创新产业对接会,现场集中签约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涵盖科研创新、合作共建、产业基金及产业项目等四大领域。此次活动是海门高新区深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筑牢合作根基 海门高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紧邻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经过多年培育,区域内已构建起高端精密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集聚了多家技术领先的生产企业,产品覆盖航空航天、高端医疗等多个领域;新材料产业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形成从基础材料到功能性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同时,通过与国内多所科研院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技术支撑。这些坚实的产业基础,为此次与上海的产业对接奠定了良好前提。 二、沪海协同发展释放合作潜力 上海作为先进产业和技术的核心集聚区,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海门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产业发展上存在较强互补性。此次对接会的举办,正是两地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通过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上海的先进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海门流动,同时海门的产业空间、生产成本、配套能力等优势也将为上海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支撑,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互利共赢。 三、多元项目布局赋能产业升级 此次签约的10个项目中,6个为产业项目,涉及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中,电子信息类项目将聚焦半导体封装测试、智能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填补区域相关产业链空白;汽车零配件项目将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开展研发生产,与现有精密装备产业形成协同效应;新材料项目则瞄准高性能复合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方向,进一步延伸新材料产业链条。此外,科研创新类项目将推动与上海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合作共建类项目涉及产业园区联合开发,产业基金类项目将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多元项目布局将全面提升海门高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规划引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围绕“突出新产业、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平台”的发展方向,海门高新区正重点推进创新工业园的规划建设。该园区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总部经济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此次签约项目将优先落地创新工业园,通过招引专业化的工业园区投资商,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加快产业集聚。未来,随着项目的逐步落地和投产,海门高新区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为南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2025-08-12
-
南通软件园及产业发展项目获国家服务外包专项基金重点扶持
通过持续招商引资,南通市服务外包产业成功获得国家专项财政资金扶持,该举措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本地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提升竞争力。本次资金注入以扶持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为核心,成为南通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为招商引资活动带来了强劲动力,体现了国家支持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 一、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是国家财政和商务部门联合推动的关键政策,旨在促进服务外包、出口贸易和国际市场开拓等领域的发展。这一专项资金源自国家级财政预算,重点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特色产业园区,通过合规审批流程分配资源,以强化企业在研发创新、技术升级和人才建设方面的投入。南通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已通过招商引资策略成功吸引了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构建了软件开发和外包服务产业生态。此次政策强调优先扶持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优质项目,确保资金使用遵循市场化原则并支持产业竞争力提升。 二、南通市在服务外包领域的具体资助细节包括对本地企业和人才培训机构的财政支持,本次获批资金覆盖创新孵化和技能提升项目。专项资金分配依据企业申报和专家评审,确保聚焦于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研发等重点行业的中小企业;同时,部分资金专用于培训机构建设,优化产教融合体系以培养专业人才。数据分析显示,南通近年通过招商引资强化了产业基础,成功打造多个省级示范区,使得专项资金的申报通过率大幅提升,为本轮扶持提供了坚实保障。相较于过往,增长态势得益于区域政策优化,通过完善产业链,南通有效整合资源,提升了整体产业效能和国际合作渠道。 三、专项资金的实际应用对南通市服务外包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利用资金升级核心技术设备、开展海外市场拓展,显著提高了外包服务质量和产出效率。例如,软件开发企业通过创新投入,缩短产品周期和增强定制化能力;人才培训机构则扩充实训基地规模,直接提升本地劳动力技能水平,支持就业市场稳定。这一过程强化了招商引资吸引力,推动更多头部企业落地南通,形成良性循环。产业生态的优化带动了服务外包产值和出口额增长,助力南通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攀升,同时降低区域失业率并促进可持续经济开发。 四、扶持资金的快速增长源于南通市委政府系统化招商引资策略和政策协同效应。通过完善营商环境和产业布局规划,南通打造了服务外包、智能制造等高端集群,吸引国家级专项资金倾斜。同时,市场开放度的提升加速了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能输出。未来展望中,南通将强化制度创新,扩大专项基金的杠杆效应,持续优化服务外包生态。政府计划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国际化标准,通过招商引资构建世界级产业基地,确保南通服务外包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2025-08-12
-
南通市审计局强化政府投资监管 前两月核减工程资金近亿元
在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背景下,南通市通过强化审计监督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新数据显示,当地审计部门在政府投资工程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前两个月累计核减工程造价近亿元,为规范工程建设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一、重点领域审计成效显著 南通市审计局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前两个月共完成工程造价审计17.59亿元,通过严格审核发现各类问题,最终核减工程造价9448万元。其中,针对政府及部门重点房建项目的专项审计成效尤为突出,核减金额达4285万元,占总额的45.3%。这些数据反映出审计工作在防范财政资金浪费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二、多维监督体系持续完善 审计部门采取"全过程跟踪+重点抽查"的工作模式,对市政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建设项目实施动态监控。通过建立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将轨道交通、城市更新等重大工程纳入重点监督范围。在技术手段方面,运用大数据分析比对工程量清单,结合现场勘验核实材料价格,有效识别出虚报工程量、抬高材料单价等典型问题。 三、突出问题导向精准施策 针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相关部门已建立分类处置机制。对于工程量计算误差等技术性问题,督促建设单位限期整改;对涉嫌违规的典型案例,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核查。特别在工程招投标环节,重点核查围标串标、资质挂靠等违法违规线索,推动建立"黑名单"联合惩戒制度。 四、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推进 南通市审计局明确表示,将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审计改革。一方面完善跟踪审计规程,对重点项目实施"驻场审计";另一方面推动审计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将核减金额作为下年度预算编制参考依据。同时加强部门协同,与财政、住建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从项目立项到竣工结算的全链条监管。 五、服务发展大局成效显现 通过强化审计监督,南通市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显著节约了财政支出。审计成果的运用不仅体现在直接核减金额上,更促进了建设主体规范管理意识的提升。据统计,经过连续三年的专项治理,政府投资工程报审误差率已下降6.8个百分点,工程建设领域信访投诉量同比减少23%。 当前,南通市正将审计监督与优化营商环境相结合,通过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城市建设。审计部门表示,将继续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创新运用信息化审计手段,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5-08-12
-
如皋港崛起东升国际石材产业城 打造长三角石材产业新标杆
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如皋港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培育出国家级石材产业新高地——东升南通国际石材产业城。作为承接上海石材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该项目以125亿元首期投资、1.6万亩规划面积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已吸引36家生产企业入驻,近400家商户进驻交易中心,正加速成为继福建水头、广东云浮之后的中国石材产业第三极。 一、区位优势催生产业集聚 长江下游黄金水道与沿海经济带交汇的如皋港,凭借深水岸线资源和立体交通网络,为石材产业提供了物流成本优势。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大批石材企业沿江北上,选择在如皋港建立生产基地。东升产业城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保税仓库及专用码头,实现原料进口、加工制造、贸易展示的全链条覆盖,其区位价值获中国石材协会认可,被列为重点培育的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全产业链布局构建生态闭环 产业城采用"生产加工+商贸服务"双轮驱动模式。一期生产区聚焦荒料加工、异型雕刻等高附加值环节,20余家投产企业已形成年产能超千万平方米;交易中心汇集全球大理石、花岗岩等200余个品种,配套设计研发、检测认证等服务机构。这种"前店后厂"的布局,使企业运营效率提升30%以上,客户可实现一站式采购。 三、绿色智造推动转型升级 区别于传统石材园区,东升项目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要求所有入园企业配备污水处理设备和粉尘回收装置。通过集中供气、废料循环利用等措施,园区综合能耗降低25%,获评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区。部分企业采用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实现定制化石材产品的智能化生产,产品良品率提升至98%。 四、区域经济协同效应显现 产业城的崛起带动如皋港区配套产业快速发展,物流仓储、机械维修等上下游企业新增就业岗位超5000个。南通海关在此设立专门通关窗口,进口石材通关时间压缩至6小时内。据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将突破300亿元,成为拉动长江以北地区建材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前,东升产业城二期工程已启动土地平整,未来将拓展至石材装备制造、创意设计等领域。这座横跨长江两岸的产业新城,正在改写中国石材产业"南强北弱"的格局,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实体产业支撑。
2025-08-1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